2008年10月9日星期四

我的家乡麻坡













麻坡 Muar是马来西亚位于柔佛州的城市。麻坡MUAR马来语意思是河口,这名很明显的可以知道它座落于河口。麻坡也称为马哈拉尼市(Bandar Maharani),马哈拉尼(馬來語:Maharani)在马来文中是皇后的意思,所以又被称为香妃城。
早期麻坡华裔多数从商,马来人则多数以农业为主.橡胶油棕是主要农业.不过由于工商业开始发展,职业悬殊也渐渐拉近.家私业的兴起让麻坡渐渐转变,迈向工业.麻坡工业区坐落在丹绒丫革斯,巴莪,东甲及巴力峇九.以下是一些主要工商机构:







购物中心
威德百列广场

威德百列广场
里面有环球购物中心,还有许多小型商店、小贩中心、游戏中心及一间麦当劳.
ASTAKA 购物中心
座落在马坡大巴刹楼上,一所中型购物中心.
ECONSAVE
在二零零六年九月开幕, 座落于JALAN HAJI JAIB.
K Mart
座落于丹戎亚葛住宅区,是一所走在潮流前端的购物中心。二零零六年十二月上旬开幕。
大人霸级市场GIANT
在二零零七年,七月开幕。 座落于麻桥河畔,风景宜人。



油条
位于贪吃街(余仁生正门口外)的香妃城油条糕点档已在此处经营了至少三十年。香妃城油条糕点的油条是
老饕们的最爱,也是街坊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的小食。油条适于早点、下午茶等等。 联系电话:012-6349911
乌打
乌打是以新鲜的马鲛鱼为主料,再配以十多种调味料,如大葱、辣椒、椰浆、胡椒、蒜头等再用亚答叶包裹,烤上数分钟就可食用。早期最著名的是汉记乌打,现在麻坡随处可见,已成为麻坡人不可或缺的小点。除了现烤现吃的支状乌打之外,也有盒装未煮的乌打。买回家放在冰箱里雪藏,可收藏两三个月,解冻十五分种,再蒸十五分钟即可食用,别有一番风味。除了一般较受欢迎的虾馅和鱼馅之外,也有苏东馅的鸟打。
蚝煎
蛋和蚝煎成状再加上蜀粉,成了香喷喷的美味佳肴。
烧鱼
新鲜的鱼放加上辣椒,放在香蕉叶上烤。
海南鸡饭球
把饭捏成球状,麻坡鸡饭球体积如网球状而马六甲的如鱼圆状。
沙爹
沙爹名字的由来,是因为早期都是以三块肉串成烧烤,福建话“三块”的意思。后来,马来文便叫Satay. 是串烧食物。麻坡是少数可从早到晚都可吃到沙爹的地方,随处可见。位于四马路有两档华人沙爹档,是唯一可尝到美味猪肉沙爹的地方。沙爹的馅料从最基本的鸡肉串、牛肉串、羊肉串之外,华人的沙爹檔另有猪肉串、猪肠串、鲜蛤串等。
虾面
麻坡的虾面有别于
马来西亚其它地方,虾面是炒的。在其它地方的话,除非有特别注明是炒虾面,一般上虾面都是汤的。
源珍香肉干
创始人吴师傅早期是沿街售卖肉干,然后有自己店面,渐渐扩大生意除麻坡之外其它县也可找到。 联系电话:06-9521528
荣成饼家
闻名饼家,位于麻坡二马路与三马路之间。 联系电话:06-9521362
芳盛面包西菓
一家麻坡悠久的面包店,现今以咖啡屋方式经营。
马来民族美食
由于多元种族关系,麻坡也不乏异族美食,比如:爪哇面 (Mee Rebus),饭团 Lontong, 沙爹(Sateh), 椰浆饭(Nasi Lemak)等等

旅游景点

黄金丹绒
黄金丹绒
在麻河边,环境优美。周末有许多人在此垂釣,是休闲好去处。在此可乘船游览麻河美景,一睹麻市风采。
金山(礼让山)
金山被列为国家公园,是柔佛州最高山脉,海拔一千两百七十六公尺。是最多人襻爬的山脉之一。有金山公主PUTERI GUNUNG LEDANG传说的神秘色彩,此传说曾经被拍成电影。山脚的阿逸班那瀑布及金山顶峰是旅客非去的地方。

南亭寺
南亭寺(善才爷庙)
坐落于麻坡峇力温那。传说在
五一三事件中,华人被马来人追赶到此庙。由于神明护体,马来人因此无法伤極华人。从此受到人们敬拜。 此庙创办人,拿督许天平是前柔佛苏丹干儿子。在善才爷诞时有许多本地与海外人世到此祭拜。平时也香火顶盛。
仙公山庙
此庙创始人是因为曾经在梦中受到仙公指引而把此山买下,之后飞黄腾达,因此建了此庙来感谢仙公。里边有小长城及雕像,还有姻缘石。许多人喜爱到那拍结婚相。
苏丹阿拉丁坟墓
坐落于巴莪,是马六甲皇朝苏丹的坟墓。

[编辑] 教育
麻坡有完善的教育体系,居民可在此完成从小学直到中学的学业。以下是一些学校:

[编辑] 中学

麻坡高级中学
中化中学
麻坡高级中学
康文女中
苏丹阿步峇卡女中
圣安德烈国中
拿督斯理啊麻国中
斯里麻国中
巴力文莪国中
培华国中
東姑馬末依斯干达国中
武吉甘密国中
天猛公阿未国中
礼让国中

[编辑] 小学
麻坡是华人人口聚集的城市,因此有多间华文小学。这些华小扮演重要的角色,栽培华社的知识分子。以下是一些华文小学:
中化一小 A和B 校
中化二小 A和B 校
中化三小
中华基小
育英小学
培养小学
启新小学
培华小学
中华小学(实廊)
建国小学(武吉甘密)
培英小学(玉射)
公孺小学(坤兰勿汝)
爱华小学(班卒)
启群小学(砂益)
训蒙小学(芭莪)
育侨小学
岭章小学

[编辑] 独中
中化中学
请游览
中化中学网站
培华独中
请游览
培华独中网站

[编辑] 市镇
麻坡是由多个小镇组成,以下是主要市镇:
巴力峇九
峇吉里
巴冬

巴冬渔村
武吉巴西
巴莪
東甲
砂益
利丰港
实廊
武吉甘蜜
玉射
坤兰勿汝
武吉哈蓬
岭嘉





2008年9月1日星期一

爱新觉罗家

光绪皇帝~爱心觉罗载湉
光緒皇帝,
一生可以說是一场悲劇,
四歲進宮當皇帝,
一生就箝制在紫禁城裡。
在位時,
皇帝不像皇帝,
他只得聽從親爸爸慈禧太后,
執行政務。

親政前的大婚,
本來光緒是要選一位他心儀,
被慈禧給喝止住了。
婚姻是慈禧安排的,
對象隆裕皇后是二十一歲的,
而他只是十八歲的弟弟。
按清朝祖制,
隆裕皇后已過了選秀的年紀了。
而慈禧選擇隆裕做皇后,
是因為是慈禧的姪女,
作為光緒旁的另一股監視。
後來又選了兩名妃子,
而珍妃成為光緒的最愛。
不過也很衰,
中國十九世紀─
最緊張的婆媳關係,
就屬慈禧與珍妃。
八國聯軍供來北京時,
珍妃被慈禧賜死。
光緒可以說是最痛苦的。
珍妃


慈禧太后與光緒的後宮「佳麗」。中坐者為慈禧,右一為隆裕皇后,左一為珍妃的親姐姐瑾妃

http://http//chinaneast.xinhuanet.com/2006-04/14/content_4538156.htm
末代皇帝~宣统皇帝
爱心觉罗~[溥仪](1906~1967)

溥仪(1906~1967),清末代皇帝、伪“满洲国”皇帝。姓爱新觉罗,字浩然。满族。醇亲王载沣之子。1908年11月14日,3岁时被立为嗣皇帝,授载沣为摄政王,年号“宣统”。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登基不满3年的溥仪由隆裕太后于2月12日代行颁布《退位诏书》。根据清室退位优待条件规定,不废帝号,仍居宫禁。1917年7月1日,溥仪在紫禁城召见张勋,接受他的奏请,复辟帝制,恢复宣统年号,但只做了12天皇帝,随着张勋的失败而被迫退位(见张勋复辟)。1924年冯玉祥等发动北京政变后,摄政内阁决定修正清室优待条件,废除皇帝称号并将其驱逐出宫。溥仪先搬进原醇王府,不久逃入日本公使馆。1925年2月由日本便衣警察护送到天津日租界,继续进行复辟活动。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在侵华日军的策划下潜往东北。次年3月,当上伪“满洲国”执政,1934年3月又改称伪“满洲帝国”皇帝,改元“康德”。溥仪于1935年4月和1940年6月,以伪“满洲国”皇帝的身分,先后两次访问日本。1945年8月14日日本无条件投降后,溥仪于8月17日逃往日本途中被苏军俘获,押到西伯利亚,在集中营里关押五年。1950年8月溥仪与其他伪“满洲国”战犯一起被苏联政府移交给中国政府,先后在哈尔滨和抚顺两个战犯管理所关押10年,1959年12月4日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根据特赦令予以释放。后任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专员,1964年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四届全国委员会委员。1967年10月17日在北京病逝。著有《我的前半生》。(







2008年8月12日星期二

2008年8月11日星期一

找回我们汉人的文化与历史

從公元前約3000年起,當今漢族的主體華夏族黃河流域起源並開始逐漸發展,進入了新石器時期,並先後經歷了母系父系氏族公社階段。前2400年,活動於陝西中部地區的一個姬姓部落,首領是黃帝,其南面還有一個以炎帝為首的姜姓部落,雙方經常發生摩擦。兩大部落終於爆發了阪泉之戰,黃帝打敗了炎帝,之後兩個部落結為聯盟,並攻佔了周邊各個部落,華夏族的前身由此產生。
前2070年建立了夏朝前1600年商朝建立;前1046年周朝建立。從周朝開始,境內各個民族與部落不斷融合,活動範圍也由黃河流域逐漸擴大到淮河泗水長江漢水流域。在這期間,華夏族的逐步形成,成為現代漢民族的前身,並以此區別于等諸多民族,但此時華夷的劃分尚不十分嚴格。
春秋時期,華夏族同周邊民族進一步融合,等原本被排斥于華夏族之外的國家也被逐漸接納。到了戰國時期,各個華夏諸侯國之間相互征戰,陸續進入中原地區的也逐漸與華夏族融合,從而形成較為穩定的族體。此時,華夏族的活動地域也擴展到了遼河中下游,洮河流域、四川盆地江南地區等地。
秦始皇統一中國並建立了秦朝,隨後漢朝建立,並統治中國400餘年,該時期中國版圖空前擴大,並以先秦時期的華夏族為核心和主體,加以漢朝疆域內被漢化的部分其他民族,形成了漢族。此時漢族人口分佈仍集中與黃河、淮河流域,從西晉末年起,漢族人口逐漸向長江、珠江及中國東南部大規模遷徙,而從西晉到隋代的建立這一段期間,匈奴、鮮卑、羯、氐、羌也相繼加入華夏的大家族行列。到時,南方漢族人口便超過了北方,后滿人禁止漢人出關進入東北,清朝後期為充實邊疆,准許漢族進入滿洲,在張作霖統治東北時期,大量引入山東漢族。自明朝起漢族開始零星向東南亞移民,從19世紀起又有漢族向歐洲北美等地移民。

漢族人口99%以上都分佈在大中華地區,在中國大陸,漢族占總人口的92%,分佈于各個省份;在台灣漢族占總人口的98%;在香港和澳門漢族分別占總人口的95%和97%。
地區
人口(2005年)
中國大陸
1,201,809,000
香港
6,554,000
澳門
462,000
台灣
23,365,400
總計
1,231,261,000

[編輯] 其他地區
漢族在其他部分地區也是當地的主要民族,如果敢緬甸)(漢族人口比例為90%)、新加坡(77%)、聖誕島澳洲)(61%)、檳城(馬來西亞)(56%)。同時在許多國家也是重要的組成民族之一。
大洲/國家
人口
占該國百分數
占海外漢族人口的百分數
亞洲
28,800,000(1998年

81%
柬埔寨
150,000(2003年
1.2%

印度尼西亞
7,300,000(2003年)
3.1%

日本
175,000(2003年)
0.1%

朝鮮
50,000(2003年)
0.2%

韓國
100,000(2003年)
0.2%

寮國
50,000(2003年)
1%

馬來西亞
7,000,000(2004年
30%

緬甸
1,300,000(2003年)
3%

菲律賓
1,500,000
2%

新加坡
3,400,000(2004年)
76.8%

泰國
7,300,000(2003年)
12%

越南
2,300,000(2003年)
3%

北美洲
5,020,000(1998年)

14.5%
加拿大
1,200,000(2004年)
3.69%

美國
2,400,000(2000年
0.8%

歐洲
945,000(1998年)

2.6%
俄羅斯
680,000


法國
300,000


英國
247,403(2001年
0.4%

大洋洲
564,000(1998年)

1.5%
澳洲
454,000(2003年)
2.5%

紐西蘭
147,000(2006年)
3.5%

非洲
126,000(1998年)

0.3%
南非
100,000(2003年)
0.2%

總計
35,175,000

100%

[編輯] 文化

[編輯] 語言
主條目:漢語
漢族的語言為漢語,使用漢字書寫。漢語漢藏語系,按學術界較常見的劃分方法,可分北方方言官話方言)、吳語湘語贛語客家話閩語粵語七大方言(有許多不同的劃分方法,參見漢語方言)。對漢語標準語的規定,漢族所在的不同地區各有不同,中國大陸、台灣、新加坡定為標準官話(以官話區的北京話為基礎發展起來的語言,其稱謂因所在地的不同而分別稱為普通話國語華語),香港澳門定為標準粵語廣州話)。中文的書寫表達方式分別有繁體中文(或稱正體中文)和簡體中文

[編輯] 姓氏
主條目:中文姓氏
和其他民族不同,漢族的姓氏多為單字。如張、陳、李、王、楊、黃、吳、劉、周、徐、朱、林、孫、馬、高、胡、鄭、郭、蕭。在春秋戰國時期,一般平民只有名沒有姓,貴族才能有姓。戰國後,姓氏制度瓦解,姓氏慢慢合而為一。

[編輯] 飲食
主條目:中國飲食文化
漢族主食以稻米小麥為主,輔以蔬菜、肉食和豆製品。稻米的吃法以米飯為主,另有米粉米糕湯圓粽子年糕等各種不同的食品;小麥則有饅頭麵條花捲包子餃子餛飩油條春卷炸糕煎餅等吃法。漢族講究並善於烹飪,有魯菜、川菜、淮揚菜和粵菜享稱為「四大菜系」,不同地區的漢族以炒、燒、煎、煮、蒸、烤和涼拌等烹飪方式,形成了不同的地方風味。

[編輯] 茶
主條目:中國茶文化
中國是的故鄉,制茶、飲茶已有幾千年歷史,名品薈萃,主要品種有綠茶紅茶烏龍茶花茶白茶黃茶。中國茶藝在世界享有盛譽,在唐代就傳入日本,形成日本茶道。
漢族人飲茶,注重一個「品」字。凡來了客人,沏茶、敬茶的禮儀是必不可少的。當有客來訪,可徵求意見,選用最合來客口味和最佳茶具待客。以茶敬客時,對茶葉適當拼配也是必要的。主人在陪伴客人飲茶時,要注意客人杯、壺中的茶水殘留量,一般用茶杯泡茶,如已喝去一半,就要添加開水,隨喝隨添,使茶水濃度基本保持前後一致,水溫適宜。在飲茶時也可適當佐以茶食、糖果、菜餚等,達到調節口味和點心之功效。
茶文化在漢族的生活中,非常重要。 武王伐,茶葉已作為貢品。原始公社後期,茶葉成為貨物交換的物品。戰國,茶葉已有一定規模。先秦《詩經》總集有茶的記載。 又如在漢朝 ,茶葉成為佛教「坐禪」的專用滋補品。魏晉南北朝,已有飲茶之風 。隋朝,全民普遍飲茶。 唐朝,茶業昌盛,茶葉成為「人家不可一日 無」,出現茶館、茶宴、茶會,提倡客來敬茶。宋朝、流行斗茶,貢茶和賜茶等等
[編輯] 服飾

主條目:漢服
漢族服飾在歷史上經歷過巨大變遷。清代以前漢族服飾的特點是交領右衽,不用扣子,而用繩帶系結,寬袍大袖,今天被稱為漢服。自清代起因滿族統治者強制改穿旗裝,典型的旗裝以男子的長袍馬褂和女子的直筒長袍為代表(但事實上在民間上衣下裳的傳統漢族穿法仍然常見於婦女服飾中)。民國時期隨著西方事物的傳入漢族服飾再次經歷變革。西服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普及開。與此同時漢族人也將西式剪裁應用到傳統服飾中,其中的代表作是現代旗袍,誕生在二十年代中國的時尚中心上海,並在之後的三十年裡統治了中國城市女性的日常穿著。另外同樣誕生在民國時期的中山裝,唐裝等也有很大影響力。當代漢族人和世界大多數民族一樣日常穿現代服飾,同時民族服飾也會在特殊場合被使用。在官方場合禮儀人員男著西服女著西式套裙或旗袍。在祭孔活動和古代文化展示時會穿漢服(有時祭孔活動組織者會依次展示各朝包括清朝的服飾,對此社會有一定爭議)。民間活動如節日或出席婚慶普通人大多已不穿民族服飾(在港台及海外婦女或穿旗袍)。近幾年對於漢族的民族服飾有很多爭論,其間產生了「漢服運動」,主要由年輕人借網路發起,漢服運動者不滿於漢服目前的使用範圍而支持「復興漢服」,運動形式除網上宣傳外以集體穿漢服外出參加活動為主。該運動能對主流社會形成多大影響尚待觀察,目前穿漢服出席社交活動仍屬非主流行為。而與漢服相對應的改良于清代服飾的各類服裝如旗袍,中山裝,唐裝,曲藝表演中的長袍馬褂,武術和太極拳的練功服等等已經深入了漢族人生活的方方面面。目前官方與學術界均未對哪種屬於漢族民族服飾有定論。毋庸置疑的是,無論交領右衽還是立領中排扣都是漢民族在歷史發展中留下的寶貴遺產,都在通過各自的特點詮釋著民族的多元文化。

明朝 (1368-1644)
公元1368年,強大的蒙古帝國元終在一片的農民起義中結束。取而代之的是由朱元璋建立的明王朝,我可憐的中華民族從一個厄運又走進另一個黑暗的長夜。平民出身的朱元璋建立的明王朝雖是一個由純中國人建立的王朝經二十年的努力,統一了中國,但朱元璋把明王朝建成一個極度中央集權的政權,對他的朋友,舊手下和大臣等進行大屠殺,這種自私和愚昧的性格傳給了他的子孫,他的子孫們以此心態治理中國,雖有效的保持王了王朝的穩定,但榷把中國籠罩在一片恐怖的氣氛中。這種心態還表現在對智識方面,明王朝對科舉的範圍只局限在儒家的"四書,五經"中,寫文章只用八股文,此時的歐洲已進入文藝復興時代,而中國人的榷只生活在一片的壓迫中。
中國人的苦難,很少來自外敵,但來自本國的暴君暴官,中國人如果不建立一個有效的民主政權,暴君暴官就永遠沒完沒了,而中國人的日l就永遠要等待英明的君主的到來。
明政府對海上的擴張由鄭和所帶領,航行距離之長,在當時的世界無人能出其右,鄭和所帶領的船隊航行印度洋和南中國海,好像泛舟于中國的內湖。帶給諸國很大的衝擊。但由於中國是一農業帝國,對從事海外事業可能獲利這一點,并不感興趣,逐將海洋留給了阿拉伯人和歐洲人。
明末,宦官專政,明政府為填補應付對付女真族後金的外侵,和鎮壓闖王李自成的流寇,不斷加稅,"遼餉"(東北女真),"剿餉","練餉"給百姓加深負擔,政治腐朽,為官貪污成風,是明末的一大痼疾。終于明王朝在內憂外患之下,走向滅亡。
 
明帝系
(1) 明太祖 朱元璋 (洪武 1368-1398)
(2) 明惠帝 朱允炆 (建文 1399-1402)
(3) 明成祖 朱棣 (永樂 1403-1424)
(4) 明仁宗 朱高熾 (洪熙 1425)
(5) 明宣宗 朱瞻基 (宣德 1426-1435)
(6) 明英宗 朱祁鎮 (正統 1436-1449; 天順 1457-1464)
(7) 明景帝 朱祁鈺 (景泰 1450-1456)
(8) 明憲宗 朱見深 (成化 1465-1487)
(9) 明孝宗 朱祐樘 (弘治 1488-1505)
(10) 明武宗 朱厚照 (正德 1506-1521)
(11) 明世宗 朱厚熜 (嘉靖 1522-1566)
(12) 明穆宗 朱栽垢 (隆慶 1567-1572)
(13) 明神宗 朱翊鈞 (萬歷 1573-1620)
(14) 明光宗 朱常洛 (泰昌 1620)
(15) 明熹宗 朱由校 (天啟 1621-1627)
(16) 明思宗 朱由檢 (崇禎 1628-1644)
 
功臣,名將,名人
羅貫中鄭和袁崇煥張居正,海瑞
 

2008年7月29日星期二

这是一篇从网上找到的文章
实施中华民族凝聚力工程的方式与载体
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是中华民族的每一员、每个组织、各级政府机关以及中央政府共同的事业,也是海外华人、华侨共同的事业,不是由某一个人、某一个团体或某个部门单独能够完成的,同时,这是对中华民族来说,是一个永恒的事业,不是一时的事情。所以,本文虽然是山东省统战部的一项课题,却无法仅仅从山东省和统战工作方面来完成。
中华民族的凝聚力问题,涉及到中华民族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涉及到中华民族的各个方面,更涉及到国策和民心,因此,不能为了一时的利益,更不能为了某个党派或团体的利益来阐述。因此,论述这个问题,必须超越时代,而从人类的、文化的高度进行;必须超越具体党派或团体的利益来对待。言而不正,言而不当,言而不实,言而不全,都于事无补,甚至可能有害,因此,本文据道而言,据理而言。
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这个课题会成为一个课题被提出来,实际上已经反映出这个问题的紧迫性,但是,因为这是一项永恒的事业,所以,必须遵照循序渐进的原则,不能急于求成,更不能急躁冒进,但要有近期计划和长远目标。所以,本文中所提到的一些问题,可能近期之内无法解决,却不能不提出来加以注意。
本文从九个方面进行了论述。第一部分“知病”重点提出中华民族凝聚力出现问题的症结之所在,第二部分“聚心”重点在于我们必须有自己民族的文化信仰,第三部分“兴儒”重点阐述儒学的复兴对于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关键作用,第四部分“复礼”重点讲解礼仪对于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重要作用,第五部分“饰貌”重点说明民族服饰对于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性,第六部分“正时”重点表达如何用中华民族的纪元方式和纪年方式来凝聚民族之心,第七部分“同文”重点阐释如何对待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字问题,第八部分“去伪”重点强调我们对待中华文化以及孔子的真诚敬意,第九部分“从道”重点讲解中华文化的根本性原则。



一、面对时局,发人深省:知病
从国内来说,百年的反传统思潮使我们失去了对传统文化的信仰,在某些方
面不仅是失去了信仰,而且达到了自卑自虐的程度。比如,孔子被评为世界文化名人,联合国设立了世界性的孔子奖,但是,在国内还有众多的人贬低否定孔子以及儒学,这个奖项知者甚少;再如,我们一提到“传统”,往往总是不自觉地理解为保守落后的代名词,总是与“现代”相对立而言。在此情况下,还有什么民族文化信仰可言呢?一个没有自己的民族文化信仰的民族,好比是一盘散沙,谈不上凝聚力。
二十多年的经济建设,确实使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了很多,使我国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提升,但是,我们也不能不注意到,伴随而来的问题也不少。比如,金钱至上的拜金主义泛滥,从上到下,充斥着功利主义观念,一切从利益出发而不顾道德法律,把富裕与强大作为衡量一切的标准,却对个人修养和道义置若罔闻;再如,由于种种原因,国内的经济发展并不均衡,其中包括地域上的不均衡,也包括国民总体上的贫富差距过大,由此而使我们民族存在着人心离散的隐患。
在建国之前,中国共产党是革命党,在抗日战争期间,以民族大义来凝聚国人之心,因此,当时所代表的是中华民族;在解放战争期间,以民心向背来团结群众,因此,当时所代表的是民族大众。在建国之后,中国共产党逐渐向执政党过渡,在外在的敌对威胁大大削弱的情况下,在国内各民族已经生活安定的情况下,只以民族大义或者民心向背来凝聚民族之心已经远远不够,靠什么来长久地提高民族凝聚力是不得不深入思考的问题了。数十年的和平安定,也使一些党员、官员产生了日益严重的腐败问题和特权现象,不仅影响着执政党的威信,更关系到民族的凝聚力问题。
在思想和学术方面,我们虽然一直强调反对全盘西化,但是,从现实情况来看,我们却已经非常严重的全盘西化了,其中所反映出来的问题是,我们常常在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西方的社会人生看作是理想的目标,把西方的各种观念看作是理想的标准,把西方的各种方式手段看作是近乎完美的形式。假如说是自觉的,那么,问题也许还不那么严重,假如说是不自觉的,问题就非常严重了,就象一个病人还知道疼痛便有希望,一旦麻木到连疼痛也不知道,便难以救治了。这么说似乎有些耸人听闻,其实不然。我们放弃了“效法天地之道”和“人性善”这个理解中华文化的总前提,我们放弃了“道”这个中华文化最高原则,我们放弃了建立在“天人合一”基础之上的各种学问而全盘接受了建立在“天人相分”之上的各门“科学”,我们放弃了建立在“民本”思想基础之上的“大同”理想而全盘接受了“民主”、“法制”观念,我们放弃了自己的标准却习惯于用西方的标准为标准来衡量中华文化,至于说衣食住行这些具体方面就更不用说了。当我们把西方的一切当作理想的时候,就难怪国人纷纷出国了;当我们把西方一切当作标准的时候,就难怪人们把中华文化当作异类了。在此情况下,还能谈到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吗?
从国际上来看,当初到处殖民的列强依然在争夺势力范围,只不过是形式发生了变化,前后经历了军事侵略、经济侵略、商业制裁和政治演化等方式,如今则主要采取宗教侵略的方式,耶稣教等宗教在国内的发展速度和幅度是惊人的,当众多的国人心系于上帝、耶稣的时候,中华民族还能具有凝聚力吗?
某些当初凭借掠夺而获得财富的列强,如今拭去了血迹,熏除了血腥气,建造了他们自认为是世界上最华美的庄园,收买或诱惑了世界上的智能人士设计了他们自认为是世界上最好的制度,他们有意或无意地不再提起他们那不光彩的历史,而有意地向世人炫耀着他们的辉煌灿烂,世人也多对他们纸醉金迷的生活垂涎三尺。当然,也有非常多的有志之士要奋起直追以求“赶英超美”,但是,他们几乎不约而同地习惯了横向的学习——把西方发达国家的一切当作学习的榜样,却忘记了纵向地学习——综合中华数千年文化的经验来建造自己的一切。无论是出于什么目的,这种向外看的做法对于凝聚中华民族的精神是无益的。
中华文化本来就属于全人类,它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我们在它的指引下创造了数千年的灿烂文明,成了人类文化中唯一传承至今而未断的文化体系。诚然,从清廷末年开始,我们民族遭受到列强的凌辱蹂躏,这是不可抹杀的事实,但是,我们不能因为几百年的问题而否定数千年相传的文化。我们需要的是反思我们的文化是否因为被歪曲篡改而导致的问题,我们需要靠自强不息的精神对中华文化正本清源以使之重新焕发青春,而不能简单地加以否定。如今,全球化的呼声铺天盖地而来,我们却需要分清这究竟是以谁为标准、对谁有利的“全球化”,需要辨清这是不是符合道义的“全球化”。建立在“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基础上的“全球化”是无道义可言的,失去了民族文化特性的民族在“全球化”中将会迷失自我而无所适从。无论人类文化如何多元,也总是由每个一元构成的,中华文化也是多元的人类文化中的一元,这一元需要我们自己来继承下来、复兴起来,否则,我们愧对我们的祖先,也对不起全人类。

明代皇帝常服



常服又称翼善冠,戴乌纱折上巾,样式为盘领、窄袖、前后及两肩绣有金盘龙纹样,玉带皮靴。此服用途较多。明代皇帝的常服,服装以黄色的绫罗,上绣龙、翟纹及十二章纹。龙的图案从上古发展到明代,精力了无数次的变化。总的看来,先秦的龙纹,形象比较质朴粗犷,大部分没有肢爪,近似爬虫类动物。秦汉时期的龙纹,多呈兽形,肢爪齐全,但无鳞甲,常绘成行走状,给人以虚无缥缈的感觉。明代的龙,形象更加完善,它集中了各种动物的局部特征,头如牛头、身如蛇身、角如鹿角、眼如虾眼、鼻如狮鼻、嘴如驴嘴、耳如猫耳、爪如鹰爪、尾如鱼尾等等。在图案的构造和组织上也很有特色,除传统的行龙、云龙之外,还有团龙、正龙、坐龙、升龙、降龙等名目。本图服装上所绣的团龙中,就有升龙、降龙两种。

明朝服饰概述

经过元代蒙古人统治之后,明代恢复汉族的传统,明太祖朱元璋重新制定服饰制度。明代许多男子流行的发式都是明太祖首创的。比如「网巾」,有象征国家法令齐全的意思,「四方巾」象征国家太平,还有「瓜皮帽」,它几乎被现代的西方人当作中国典型的帽子了。 服饰发展到明代,最突出的特点是以前襟的纽扣代替了几千年来的带结。但是纽扣并非始于明代,从元代的辫线袄子腰围部分曾经见到过钉纽扣的形式。纽扣的使用也是一种变革,体现着时代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