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公元前約3000年起,當今漢族的主體
華夏族在
黃河流域起源並開始逐漸發展,進入了
新石器時期,並先後經歷了
母系和
父系氏族公社階段。
前2400年,活動於陝西中部地區的一個姬姓部落,首領是
黃帝,其南面還有一個以
炎帝為首的姜姓部落,雙方經常發生摩擦。兩大部落終於爆發了
阪泉之戰,黃帝打敗了炎帝,之後兩個部落結為聯盟,並攻佔了周邊各個部落,華夏族的前身由此產生。
約
前2070年,
啟建立了
夏朝;
前1600年,
商朝建立;
前1046年,
周朝建立。從周朝開始,境內各個民族與部落不斷融合,活動範圍也由黃河流域逐漸擴大到
淮河、
泗水、
長江和
漢水流域。在這期間,華夏族的逐步形成,成為現代漢民族的前身,並以此區別于
夷、
蠻、
戎、
狄等諸多民族,但此時華夷的劃分尚不十分嚴格。
春秋時期,華夏族同周邊民族進一步融合,
秦、
楚等原本被排斥于華夏族之外的國家也被逐漸接納。到了
戰國時期,各個華夏諸侯國之間相互征戰,陸續進入中原地區的
夷、
蠻、
戎、
狄也逐漸與華夏族融合,從而形成較為穩定的族體。此時,華夏族的活動地域也擴展到了
遼河中下游,
洮河流域、
四川盆地、
江南地區等地。
秦始皇統一中國並建立了
秦朝,隨後
漢朝建立,並統治中國400餘年,該時期中國版圖空前擴大,並以先秦時期的華夏族為核心和主體,加以漢朝疆域內被漢化的部分其他民族,形成了漢族。此時漢族人口分佈仍集中與黃河、淮河流域,從
西晉末年起,漢族人口逐漸向長江、
珠江及中國東南部大規模遷徙,而從西晉到隋代的建立這一段期間,匈奴、鮮卑、羯、氐、羌也相繼加入華夏的大家族行列。到
明、
清時,南方漢族人口便超過了北方,后滿人禁止漢人出關進入東北,清朝後期為充實邊疆,准許漢族進入
滿洲,在
張作霖統治
東北時期,大量引入
山東漢族。自明朝起漢族開始零星向東南亞移民,從
19世紀起又有漢族向
歐洲、
北美等地移民。

漢族人口99%以上都分佈在大中華地區,在中國大陸,漢族占總人口的92%,分佈于各個省份;在台灣漢族占總人口的98%;在香港和澳門漢族分別占總人口的95%和97%。
地區
人口(2005年)
中國大陸1,201,809,000
香港6,554,000
澳門462,000
台灣23,365,400
總計
1,231,261,000
[
編輯] 其他地區
漢族在其他部分地區也是當地的主要民族,如
果敢(
緬甸)(漢族人口比例為90%)、
新加坡(77%)、
聖誕島(
澳洲)(61%)、
檳城(馬來西亞)(56%)。同時在許多國家也是重要的組成民族之一。
大洲/國家
人口
占該國百分數
占海外漢族人口的百分數
亞洲28,800,000(
1998年)
81%
柬埔寨150,000(
2003年)
1.2%
印度尼西亞7,300,000(2003年)
3.1%
日本175,000(2003年)
0.1%
朝鮮50,000(2003年)
0.2%
韓國100,000(2003年)
0.2%
寮國50,000(2003年)
1%
馬來西亞7,000,000(
2004年)
30%
緬甸1,300,000(2003年)
3%
菲律賓1,500,000
2%
新加坡3,400,000(2004年)
76.8%
泰國7,300,000(2003年)
12%
越南2,300,000(2003年)
3%
北美洲5,020,000(1998年)
14.5%
加拿大1,200,000(2004年)
3.69%
美國2,400,000(
2000年)
0.8%
歐洲
945,000(1998年)
2.6%
俄羅斯680,000
法國300,000
英國247,403(
2001年)
0.4%
大洋洲
564,000(1998年)
1.5%
澳洲454,000(2003年)
2.5%
紐西蘭147,000(2006年)
3.5%
非洲
126,000(1998年)
0.3%
南非100,000(2003年)
0.2%
總計
35,175,000
100%
[
編輯] 文化
[
編輯] 語言
主條目:
漢語漢族的語言為
漢語,使用
漢字書寫。
漢語屬
漢藏語系,按學術界較常見的劃分方法,可分
北方方言(
官話方言)、
吳語、
湘語、
贛語、
客家話、
閩語、
粵語七大方言(有許多不同的劃分方法,參見
漢語方言)。對
漢語標準語的規定,漢族所在的不同地區各有不同,中國大陸、台灣、新加坡定為
標準官話(以官話區的
北京話為基礎發展起來的語言,其稱謂因所在地的不同而分別稱為
普通話、
國語、
華語),香港澳門定為
標準粵語(
廣州話)。中文的書寫表達方式分別有
繁體中文(或稱
正體中文)和
簡體中文。
[
編輯] 姓氏
主條目:
中文姓氏和其他民族不同,漢族的姓氏多為單字。如張、陳、李、王、楊、黃、吳、劉、周、徐、朱、林、孫、馬、高、胡、鄭、郭、蕭。在春秋戰國時期,一般平民只有名沒有姓,貴族才能有姓。戰國後,姓氏制度瓦解,姓氏慢慢合而為一。
[
編輯] 飲食
主條目:
中國飲食文化漢族主食以
稻米、
小麥為主,輔以
蔬菜、肉食和
豆製品。稻米的吃法以
米飯為主,另有
粥、
米粉、
米糕、
湯圓、
粽子、
年糕等各種不同的食品;小麥則有
饅頭、
麵條、
花捲、
包子、
餃子、
餛飩、
油條、
春卷、
炸糕、
煎餅等吃法。漢族講究並善於
烹飪,有魯菜、川菜、淮揚菜和粵菜享稱為「
四大菜系」,不同地區的漢族以炒、燒、煎、煮、蒸、烤和涼拌等烹飪方式,形成了不同的地方風味。
[
編輯] 茶
主條目:
中國茶文化中國是
茶的故鄉,制茶、飲茶已有幾千年歷史,名品薈萃,主要品種有
綠茶、
紅茶、
烏龍茶、
花茶、
白茶、
黃茶。中國茶藝在世界享有盛譽,在
唐代就傳入日本,形成日本茶道。
漢族人飲茶,注重一個「品」字。凡來了客人,沏茶、敬茶的禮儀是必不可少的。當有客來訪,可徵求意見,選用最合來客口味和最佳茶具待客。以茶敬客時,對茶葉適當拼配也是必要的。主人在陪伴客人飲茶時,要注意客人杯、壺中的茶水殘留量,一般用茶杯泡茶,如已喝去一半,就要添加開水,隨喝隨添,使茶水濃度基本保持前後一致,水溫適宜。在飲茶時也可適當佐以茶食、糖果、菜餚等,達到調節口味和點心之功效。
茶文化在漢族的生活中,非常重要。 武王伐
紂,茶葉已作為貢品。
原始公社後期,茶葉成為貨物交換的物品。
戰國,茶葉已有一定規模。先秦《
詩經》總集有茶的記載。 又如在
漢朝 ,茶葉成為佛教「坐禪」的專用滋補品。
魏晉南北朝,已有飲茶之風 。
隋朝,全民普遍飲茶。
唐朝,茶業昌盛,茶葉成為「人家不可一日 無」,出現茶館、茶宴、茶會,提倡客來敬茶。
宋朝、流行斗茶,貢茶和賜茶等等
[
編輯] 服飾
主條目:
漢服漢族服飾在歷史上經歷過巨大變遷。清代以前漢族服飾的特點是交領右衽,不用扣子,而用繩帶系結,寬袍大袖,今天被稱為漢服。自清代起因滿族統治者強制改穿旗裝,典型的旗裝以男子的長袍馬褂和女子的直筒長袍為代表(但事實上在民間上衣下裳的傳統漢族穿法仍然常見於婦女服飾中)。民國時期隨著西方事物的傳入漢族服飾再次經歷變革。西服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普及開。與此同時漢族人也將西式剪裁應用到傳統服飾中,其中的代表作是現代旗袍,誕生在二十年代中國的時尚中心上海,並在之後的三十年裡統治了中國城市女性的日常穿著。另外同樣誕生在民國時期的中山裝,唐裝等也有很大影響力。當代漢族人和世界大多數民族一樣日常穿現代服飾,同時民族服飾也會在特殊場合被使用。在官方場合禮儀人員男著西服女著西式套裙或旗袍。在祭孔活動和古代文化展示時會穿漢服(有時祭孔活動組織者會依次展示各朝包括清朝的服飾,對此社會有一定爭議)。民間活動如節日或出席婚慶普通人大多已不穿民族服飾(在港台及海外婦女或穿旗袍)。近幾年對於漢族的民族服飾有很多爭論,其間產生了「漢服運動」,主要由年輕人借網路發起,漢服運動者不滿於漢服目前的使用範圍而支持「復興漢服」,運動形式除網上宣傳外以集體穿漢服外出參加活動為主。該運動能對主流社會形成多大影響尚待觀察,目前穿漢服出席社交活動仍屬非主流行為。而與漢服相對應的改良于清代服飾的各類服裝如旗袍,中山裝,唐裝,曲藝表演中的長袍馬褂,武術和太極拳的練功服等等已經深入了漢族人生活的方方面面。目前官方與學術界均未對哪種屬於漢族民族服飾有定論。毋庸置疑的是,無論交領右衽還是立領中排扣都是漢民族在歷史發展中留下的寶貴遺產,都在通過各自的特點詮釋著民族的多元文化。
明朝 (1368-1644)
公元1368年,強大的蒙古帝國元終在一片的農民起義中結束。取而代之的是由
朱元璋建立的明王朝,我可憐的中華民族從一個厄運又走進另一個黑暗的長夜。平民出身的朱元璋建立的明王朝雖是一個由純中國人建立的王朝經二十年的努力,統一了中國,但朱元璋把明王朝建成一個極度中央集權的政權,對他的朋友,舊手下和大臣等進行大屠殺,這種自私和愚昧的性格傳給了他的子孫,他的子孫們以此心態治理中國,雖有效的保持王了王朝的穩定,但榷把中國籠罩在一片恐怖的氣氛中。這種心態還表現在對智識方面,明王朝對科舉的範圍只局限在儒家的"四書,五經"中,寫文章只用八股文,此時的歐洲已進入文藝復興時代,而中國人的榷只生活在一片的壓迫中。
中國人的苦難,很少來自外敵,但來自本國的暴君暴官,中國人如果不建立一個有效的民主政權,暴君暴官就永遠沒完沒了,而中國人的日l就永遠要等待英明的君主的到來。
明政府對海上的擴張由鄭和所帶領,航行距離之長,在當時的世界無人能出其右,
鄭和所帶領的船隊航行印度洋和南中國海,好像泛舟于中國的內湖。帶給諸國很大的衝擊。但由於中國是一農業帝國,對從事海外事業可能獲利這一點,并不感興趣,逐將海洋留給了阿拉伯人和歐洲人。
明末,宦官專政,明政府為填補應付對付女真族後金的外侵,和鎮壓闖王李自成的流寇,不斷加稅,"遼餉"(東北女真),"剿餉","練餉"給百姓加深負擔,政治腐朽,為官貪污成風,是明末的一大痼疾。終于明王朝在內憂外患之下,走向滅亡。
明帝系
(1)
明太祖 朱元璋 (洪武 1368-1398)
(2)
明惠帝 朱允炆 (建文 1399-1402)
(3)
明成祖 朱棣 (永樂 1403-1424)
(4) 明仁宗 朱高熾 (洪熙 1425)
(5) 明宣宗 朱瞻基 (宣德 1426-1435)
(6)
明英宗 朱祁鎮 (正統 1436-1449; 天順 1457-1464)
(7) 明景帝 朱祁鈺 (景泰 1450-1456)
(8) 明憲宗 朱見深 (成化 1465-1487)
(9) 明孝宗 朱祐樘 (弘治 1488-1505)
(10) 明武宗 朱厚照 (正德 1506-1521)
(11)
明世宗 朱厚熜 (嘉靖 1522-1566)
(12) 明穆宗 朱栽垢 (隆慶 1567-1572)
(13)
明神宗 朱翊鈞 (萬歷 1573-1620)
(14) 明光宗 朱常洛 (泰昌 1620)
(15) 明熹宗 朱由校 (天啟 1621-1627)
(16)
明思宗 朱由檢 (崇禎 1628-1644)
功臣,名將,名人
羅貫中,
鄭和,
袁崇煥,
張居正,
海瑞